一周前,一組小鵬匯天陸地航母的路試諜照在各大社交媒體上刷屏……
這臺造型上有些奇特的車款正是小鵬去年在“1024”科技日上所發布的分體式飛行汽車,在未來,它將作為十分關鍵的一環出現在小鵬低空飛行的產品矩陣中。而如果單說車型本身,所謂的陸地航母其實更像是一個皮卡車的終極變體,可以和自家飛行器以及諸多用車場景高度融合,完美集成了科技達人以及戶外玩家對于未來出行的全部幻想。
而在許多皮卡車企都在追求“破圈”與拓展戶外出行體驗的今天,這樣一臺由科技公司所打造的新車,又能給傳統“皮卡人”帶來怎樣的啟示呢?我們本期內容就以此為引,和您一起來聊聊皮卡“破圈”的那點事兒。
樂趣與科技兼具的移動機場
不過在探討皮卡的“破與立”之前,不妨先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這臺熱度頗高的小鵬匯天陸地航母,看看這臺特殊的“皮卡”,都有哪些玩法和亮點吧!
在去年的科技日與今年年初的CES展上,這臺陸地航母都是被小鵬匯天高管所反復提及的重點產品。在官方正式對外發布的資料中,這臺車的整體造型神似理想MEGA與特斯拉Cybertruck的融合體,其擁有頗具未來感的車頭,足夠龐大的尺寸、硬朗的車身線條以及可向上開蓋的超大貨廂。不過需要指出的是,或許是因為新車尚處于路試狀態的原因,前不久網絡上流出的諜照與官方此前展示的車身造型有著較大的差異,不排除官方修改車輛整體造型的可能。
而與新車有關的重要技術參數已經被官方所“實錘”。這臺陸地航母可以像普通車款一樣容納4-5名乘客。此外考慮到載重以及通過性問題,該車將會采用被許多頂級皮卡以及硬派越野車所追捧的“6X6”驅動形式,并搭載小鵬專為該車開發的增程式動力系統(小鵬在乘用車領域并無增程式產品在售),配備空氣彈簧、后輪轉向等重要底盤裝備,具備相當的載貨與越野能力。
當車輛日常駕駛時,飛行器的機臂、旋翼等飛行系統可以完全折疊收納進車體內,而增程式動力系統的加入不僅讓車輛的續航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還允許飛行器通過陸地航母進行補能,讓這臺車從移動的機場變成了一個超大充電寶。通過這臺陸地航母,可以很好地幫助飛行器來擴展通信范圍,適用于越野探險或完成特定的戶外勘察、救援等任務。
據官方所說,這款陸地航母的售價將控制在百萬以內,定于今年第四季度開啟預定,并于明年底開始交付。不過盡管熱度頗高,但就這樣一臺車在發布時也遭到了不少車迷甚至是業內人士的嘲諷與質疑。有人說官方為這臺車設計的使用場景太過超前,根本難以落地,也有人說它不過是小鵬汽車在資本領域的融資神器。但無論如何,小鵬在車輛的研發與飛行器相關的認證方面始終在不斷推進。在國家大力發展低空經濟的大背景下,小鵬此前看似“不切實際”的想法正在不斷地變為現實。
創新與破圈必經的重要啟示
就目前我國的經濟發展來看,小鵬匯天陸地航母與其生產的飛行器大概率將應用在公共交通以及醫療救援等領域,勢必無法在普通人的生活中普及,但這款車以及純電飛行器所勾畫出的未來出行方式卻吸引著許多人的關注,而它所引發的討論與反響則早已超脫出了車輛與飛行本身。
當然,盡管細分領域有所差異,但是小鵬對于未來汽車功能該如何創新與定義的思索,也同樣值得皮卡世界中的伙伴們細品與借鑒。在皮卡銷量放緩與受眾人群固化的今天,許多品牌都把如何“破圈”,怎樣才能讓“皮卡流行起來”擺在了未來發展十分重要的位置。而在小編看來,思考與創新,才是一切的根源所在。
“長期以來,皮卡在中國的生存與發展主要依賴于我國整體的經濟結構,小型礦山、工地、城鄉結合部、農貿市場等,為傳統皮卡貢獻了不少銷量!边@是在2021年,一家頂流汽車媒體在《皮卡洞察報告》中所明確指出的觀點。的確,依托于我國過去的經濟建設,曾經讓一部分的中低端皮卡迅速崛起。但在另一方面,皮卡工具車的屬性也讓它成為了難以擺脫的標簽,是制約皮卡發展的重要滯礙。雖然有些以偏概全,但就像何小鵬此前說的那樣,對于相當一部分用戶來說,皮卡的功用往往一臺幾萬塊的五菱就能全部代替了。
所以在現如今,不少的皮卡企業從產品上已經在迅速地向普通消費者所轉型,但這依然也只是在滿足部分特定玩家們的需求,體量很難稱得上龐大。而想讓皮卡真正在普通家庭中流行,如何打破傳統認知,樹立新觀念,講出新故事是未來發展的必經之路。而在這條路上也并非沒有捷徑,在小編看來,從設計出發的全面顛覆,將會是讓皮卡快速“破圈”最行之有效的手段。
在現如今的新能源時代,乘用車在整體的設計風格上早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諸多的成功與失敗案例留給皮卡企業去思考、提純。特斯拉的出現讓我們領略了由科技公司所打造的汽車到底是何方神圣,顛覆了所有人對傳統汽車的認知。而以小米SU7為首的深度“縫合”選手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當然,理想MEGA的大膽創新也讓它獲得了潑天的流量(盡管相當一部分是負面的)。而對于皮卡的設計者以及產品定義的工程師們來說,也需要去跳出幾十年的認知,好好去思考一下,代表未來且能夠走進普通家庭的皮卡究竟是什么樣子的。
盡管在最近幾年,新能源熱潮也在影響著皮卡企業,各種類型、動力形式的“觸電”皮卡被逐漸推向市場。雖然他們在玩法與用途上已經得到了一定的創新,但這一類新車并沒有跳出傳統皮卡的“禁錮”,給人的第一印象往往過于普通與尋常,缺乏驚喜與爆點,這自然也就很難激發網友的興趣與談論,所謂的“破圈”自然也就無從提及。
不過事實上,大洋彼岸的特斯拉Cybertruck與Rivian已經給了我們一個不太完美的答案,他們在造型以及功能特點上與我們傳統認知中的皮卡有較大不同。尤其是對于前者來說,在海內外都有著極高的熱度。而在深入了解車輛的科技水準前,吸引流量關注的無非就是它們新穎的外形以及超前的理念。盡管Cybertruck的成功不存在可復制性,但至少會對車企相關決策者提供一些啟發。
就像在10年以前,沒有人會相信汽車的內外設計在當下這個時代會被如此的簡化,所有的功能會被一塊屏幕所集成,更沒有人會想到沿用了近百年的方向盤后撥桿會被按鍵所取代。就如同前文提到的小鵬陸地航母,此前并沒有哪家企業想過將汽車與載人飛行器相結合。而一直以來,這些看似“離譜”的創新總是能激發人們的討論。所以當你把一臺精致且頗具科幻色彩,充滿新玩法、獵奇功能以及新故事的概念車擺在展臺上時,皮卡“破圈”的第一步自然就水到渠成。
當然,僅通過設計上的改變的確能獲得流量,但無法讓皮卡徹底“破圈”。如何將“概念”落地、拓展此前未觸及的領域、因地制宜地開發皮卡產品與對應功能也同樣十分關鍵。在過去的很長一段時間中,中國市面上在售的皮卡有一部分是基于對美國皮卡的認知特點而打造而來,造型相對粗獷,各類配置與乘用車相比不算豐富,同時在智駕、智艙,動力系統、底盤方面的科技含量也并不高。就像《皮卡洞察報告》中所說的那般,制約皮卡在中國發展的最大瓶頸從始至終也并非限制進城、強制報廢等瑣碎政策。而是皮卡整體的綜合水平與我國多數具有一定購買力的消費者在用車環境與喜好上存在一定偏差。盡管目前諸如長城、江鈴等車企已經在逐步加快皮卡乘用化進程,但定位在入門的中低端的皮卡產品依舊較為“寒酸”。所以如何去敏銳捕捉“圈外”消費者需求,推出投其所好的產品,也同樣是皮卡“破圈”的重要一環。
機遇與風險共存的廣闊藍海
據中國皮卡網2023年的統計結果,在目前皮卡車主中,企事業單位職工,玩車群體、自由職業者占比已達38%與24%,普通用戶的數量已經超過了半壁江山,而商用為主的用戶占比僅3%,可見皮卡的“工具車”標簽在逐漸模糊。但小編始終堅信,所謂的“破圈”絕不僅限于讓車輛由過去的拉貨、運輸過渡到所謂的戶外露營、越野穿越那么簡單。而想讓“皮卡流行起來”,最重要的去擁抱“圈外”人,吸引乘用車消費者的關注。
此外,根據頭部汽車媒體調研結果來看,真正對消費者購車決策產生影響的Top5分別為價格、品牌、品質、安全以及口碑。所以打破固有品牌形象,拓展新領域、開發新玩法已經成為關鍵因素。只不過在現如今,雖然皮卡產品在不斷優化升級,但部分傳統皮卡企業的品牌形象已經被深深固化,被消費者打上了相對的標簽。而在乘用車領域,當一個品牌面臨發展瓶頸、形象固化以及銷量下滑時,企業往往會主動求變,選擇推出新的子品牌來刷新形象,打破僵局。而在大概10年前,那個燃油車依然處于主導的年代,不少企業就采用了如此的做法,其中也不乏成功的先例可以借鑒。
而盡管現行的相關政策依然會對皮卡的發展存在負面影響,但不可否認的是,政策的松綁必然是大勢所趨。所以我們不妨大膽暢想一下,一旦全面解禁,就勢必會有更多的企業、資本加入皮卡世界之中。尤其是對于新能源皮卡來說,當乘用車企業加入后,以他們成熟的成本控制,在“三電”系統、智能化方面的技術儲備,勢必會加速產品的內卷,讓皮卡市場像幾年前的乘用車市場那般,對現有的品牌格局進行重新洗牌。對于企業來說,這必定會是一個新的機遇,但對于缺乏技術積累、產品缺少特點的品牌來說,勢必將會面臨被淘汰的局面。
所以基于技術儲備優勢,長城皮卡在幾年前率先求變,發力“破圈”高端細分車市,獲得了巨大成功,使其粉絲快速增長,這已經足以說明主動求變的重要性。在如今的時代,消費者對于汽車的認知與需求已經發生了大幅度的改變,而通過小鵬陸地航母,讓我們看到了科技公司通過功能定義車型的發展思路,無論結果如何,這樣一臺“皮卡車”在設計、功能性上的創新十分值得皮卡企業認真審視。而如何在新時代打破傳統,推陳出新,捕捉用戶痛點,必然將成為能夠在眾多企業中脫穎而出的關鍵。
點贊
收藏